查看原文
其他

党的二十大报告关键词解读——基础研究

浙江大学 启真新论 2023-03-27

为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启真新论”持续推出“礼敬二十大•感悟新思想”系列。本期开始聚焦党的二十大报告,组织各领域专家学者进行“关键词解读”。今日推出第十五期,由浙江大学数学科学学院、物理学院、化学系专家学者们解读党的二十大报告关键词——基础研究。


党的二十大报告原文

坚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以国家战略需求为导向,集聚力量进行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坚决打赢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加快实施一批具有战略性全局性前瞻性的国家重大科技项目,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加强基础研究,突出原创,鼓励自由探索。提升科技投入效能,深化财政科技经费分配使用机制改革,激发创新活力。



关键词:基础研究

深耕基础做研究,心怀梦想育新人

中国科学院院士

浙江大学数学高等研究院教授

孙斌勇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以国家战略需求为导向,集聚力量进行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坚决打赢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要加强基础研究,突出原创,鼓励自由探索。


 近年来,国家对基础学科越来越重视,投入也越来越大。大家逐渐认识到基础研究是培育创新思维的基础,在解决关键核心技术问题方面,也需要基础研究作为基石和保障。要从两个重要方面加强基础数学研究建设发展:一是深耕基础,二是培育人才。


 深耕基础做研究。许多尖端行业越要做到精深,越要用到数学。对从事基础研究的评价,应区别于技术应用,结合基础学科的特点,重在理论创新、引领作用和对应用学科的推动作用。要营造有利于基础学科发展的大环境,让从事基础研究的科研人员能静下心来做研究,以“板凳甘坐十年冷,为学应尽毕生力”的精神,持之以恒深耕基础创新研究,瞄准国家重大战略需求,攻坚世界科学前沿领域的重大问题,不断攀登永无止境的科学高峰。


     心怀梦想育新人。作为高校教师,我们应当以实际行动做探求真知的领航者和科学精神的传承者,积极组织学术讨论班,与学生面对面交流。大学师生的共同目标是追求科学真理,服务国家经济社会建设和重大战略需求。在基础教育中,要鼓励学生在专业上筑牢基础,练就过硬本领,尽情施展所长,同时加强多元化发展,成为拥有坚实数学基础的复合型创新人才,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数学力量。


加强基础研究,实现原始创新

浙江大学求是讲席教授

数学科学学院教授

包刚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我国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不断加强,一些关键核心技术实现突破,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壮大,载人航天、探月探火、深海深地探测等取得重大成果,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要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坚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以国家战略需求为导向,集聚力量进行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坚决打赢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


基础研究对于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而言至关重要。加强基础研究是实现重大原始创新、核心技术突破的关键,为我国成功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奠定坚实的基础。数学研究是基础研究的核心,数学研究不仅有理论上的重要意义,更是解决实际问题的关键手段,为其他科技领域的发展提供重要支撑。特别是在医学成像、资源勘探、新材料设计、人工智能、“深空”“深海”“深地”探测等重要应用中存在一大批关键科学问题需要数学理论与科学计算的强大支撑。推动数学等基础学科的发展,将极大加强我国独立自主的创新能力,大力推动关键核心技术问题的求解,为中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提供坚实的基础。


      做科学研究要找准原动力,知道为谁服务。要在高远使命引领下,心怀“国之大者”,传承“两弹一星”精神、陈苏学派精神等伟大科学精神,潜心钻研知识技能,勇敢投身国家科技创新的浪潮,做爱党报国、堪当大任的时代新人。同时还要潜心积累,坐得住科学问题的冷板凳。热爱数学,热爱科研的青年人要潜下心来,耐得住寂寞,锐意进取、科研攻关,向着建设数学强国和科技强国的宏伟目标奋勇前进。


助力基础学科发展,努力打造创新人才高地

浙江大学求是特聘教授

数学科学学院副院长

江文帅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加强基础研究,突出原创,鼓励自由探索。这是对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基础研究的系列重要论述的进一步阐释,也为基础学科未来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基础学科的实力往往影响着国家的实力,几乎所有的重大发现都与基础学科的发展、进步密切相关。如现代科技所用的数学理论,大部分都是上百年前研究出来的。很多研究今天还无法看出其独特的应用,但这并不意味着数学工作者可以爬到半山歇歇脚,数学研究者的眼光必须直达未来。由于基础学科的成果产出周期较长,特别是好的成果需要长时间的积累,且往往伴随着重要理论创新,获得认可也需要一定的时间,为了建设和发展基础学科,科研评价与考核机制需要不断优化,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让科研工作者能真正静下心去研究大问题,大胆探索,挑战未知,勇闯“无人区”。


 基础研究和前沿创新的发展离不开青年人才的砥砺奋进,高校要努力营造自然纯粹的环境,不断培育和引进顶尖数学人才和有突出科研潜力的优秀青年人才。要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立足本职工作,弘扬老一辈数学人的科学家精神,培养学生敢于挑战、直面大问题的勇气和底气,奋力打造数学人才高地,为国家建设发展贡献创新力量和智力资源。


夯实基础学科建设,助推科技创新与社会进步


中国科学院院士

浙江大学物理学院院长

林海青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加强基础研究,突出原创,鼓励自由探索。基础科学领域的新发现,直接推动技术进步,提速社会发展的进程。近世的历次社会发展变革,都离不开“科学发现+技术创新”这个黄金模式:十七世纪中叶到十八世纪以牛顿力学为核心的科学发现促使蒸汽机诞生,推动了第一次产业革命;二十世纪初以爱因斯坦相对论、量子力学为核心的科学进步又推动了信息化时代的到来。那么,现在万众瞩目的新产业革命,又将由哪一个新科学原理激发呢?党的二十大报告对此提出了探究路径。


为此,我们将围绕物理学科的发展,以“人才特区”之“特”,探索激发创新队伍建设抓手和平台载体,保障战略科学家和领军人才充分地“仰望星空”“格物致理”,以求前沿科学研究累进式地不断求解乃至突破,从而服务国家技术进步需求,服务源源不断的人才成长需求。我们还要以“学术特区”之“特”,激发综合型大学的学科资源交叉优势,不断探求各门类知识耦合的可能,以“激发态”力促“叠加态”,谋求“纠缠态”的优势爆发,更好地服务于走在前列的一流大学发展、服务于复兴伟业的国家需求。



加强基础科学研究,培养好基础研究人才

浙江大学物理学院

教授 叶高翔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过去十年我国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不断加强,一些关键核心技术实现突破,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壮大,载人航天、探月探火、深海深地探测、超级计算机、卫星导航、量子信息、核电技术、新能源技术、大飞机制造、生物医药等取得重大成果,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


基础科学研究的重大突破往往推动技术革命和产业变革。上述令世界刮目相看的累累创新硕果,与我国多年来对基础科学研究及人才培养的高度重视密切相关。例如,十来年,我国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从一万亿元增加到二万八千亿元,居世界第二位;从2012年至2021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共资助项目约43万项,保障了自然科学各领域协调可持续发展;我国在2020年启动实施“强基计划”,由部分“双一流”高校特殊招生和培养国家急需的基础专业人才,近三年共录取新生1.8万余人,为我国未来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提供人才储备。


新时代,我们要突破关键核心技术,推动高质量发展,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必须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为此,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加强基础研究,突出原创,鼓励自由探索;要加强基础学科、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建设,加快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大学和优势学科。



基础研究也是第一生产力

浙江大学物理学院

“百人计划”研究员

付海龙


 党的二十大报告总结了新时代十年的伟大变革,强调了我国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不断加强,一些关键核心技术实现突破,一系列战略性新兴产业如量子信息等发展壮大并取得了重大成果;提出要加强基础研究,突出原创,鼓励自由探索。


     这些战略部署对基础研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极大地提振了基础科研工作者的信心。十年前,我国量子计算、量子信息相关的一些研究工作,起步并发展起来,但取得的成果较为有限,在这种情况下,国家依旧给与基础科研以充分的政策支持和经费保障。随着时间的推移,该领域的国际领先的优秀成果不断涌现、自主创新的科技公司不断成立,推动我国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这一切有赖于国家的远见卓识和高瞻远瞩,也离不开科研工作者的努力耕耘。


      新时代十年,我国基础研究突飞猛进,但距世界顶尖仍有一定距离。当下,面对复杂的世界格局,加强基础研究依旧是重中之重。基础科研从众易、出新难,而只有原创性工作才能更有效地推动一个领域快速前进和发展。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科学技术和基础研究依然是不变的第一生产力。广大科研工作者应全力以赴投入科研工作中,瞄准关键基础研究和核心技术发展,坚持科技自主创新,探索“后摩尔时代”新型量子信息器件,为国家解决关键核心技术问题作出贡献,助力我国早日登顶科学高峰。



“从0到1”,护好“初心”

浙江大学求是特聘教授

化学系教授 

唐睿康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要加强基础研究,突出原创,鼓励自由探索。科技作为第一生产力是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内核,基础研究则是科技创新的第一源泉。虽然基础研究重在一般性原理和普遍知识的建立,不以特定应用为目的,但却是新知识体系建立的基础,并在根本上决定了基于新知识的技术创新力。我国在一些关键核心技术领域所遇到的“卡脖子”难题,看上去是应用技术研发的困境,但归根到底还是相关领域基础研究的缺失。


     我们团队研发出 “牙釉质再生技术”,打破“牙釉质不能再生”传统认知并在国内外产生重大影响,其关键就是我们所提出的“无机离子聚合”科学新概念,是基础研究领域的“从0到1”原创性突破。正是由于我们有了“无机离子聚合”这一全新的认知,才能在材料领域研发出系列变革性新技术,进一步结合生物医学取得了颠覆性突破,同时还能引领产业发展,保持在“领跑”状态。这充分体现了基础原创在全链条科技创新中的关键源头作用。

     基础研究的“初心”是发现与创造新知识,其中重要的形式是“好奇心”驱动的自由探索。从科学史上看,很多有着里程碑意义的原创性发现往往是源于科学家的“好奇心”。因此,鼓励自由探索的关键就是保护好科学家的“好奇心”,让他们在研究中敢于探索、敢于创造新知识。


     在党的二十大精神指引下,我们要继续深化科研体制改革,更好地引导科研人员特别是青年人才立志在基础领域开展原创研究,激发他们的积极性和活力,使其成为建设创新型现代化强国的重要人才基石。



提出新理论,开辟新领域,探索新路径

浙江大学求是特聘教授

化学系教授 

黄飞鹤


  

 要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没有捷径可走,必须要以“咬定青山不放松”的劲头在基础研究上下苦功夫。基础研究是整个科学技术的源头,是所有技术问题的总机关,基础研究的水平决定了一个国家科技创新的底蕴和后劲,强大的基础研究是我们国家实现科技自立自强的前提和根基。


加强基础研究,要鼓励科学家从真正的科学问题出发,形成原创课题,提出新理论,开辟新领域,探索新路径,优化学科布局和研发布局,支持新兴学科、冷门学科和薄弱学科的发展,特别是要推动学科交叉融合和跨学科研究。要壮大基础研究人才队伍,培养战略科技人才和科技领军人才,建立面向未来的领军人才引进和培育机制。


     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党中央吹响了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冲锋号”。从国家到地方都把基础研究、原始创新摆到了至关重要的位置,2022年我国的全球创新指数排名跃升至第11位,涌现出多项走在世界前沿的重大原创成果。我们完全能够走好人才自主培养之路,中国科学家必将以更加自信的姿态走上世界科技舞台的中央,为人类文明贡献出越来越多的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加强基础研究是迫切需求也是长远工程

浙江大学化学系

“百人计划”研究员

冯建东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了基础研究的重要性,提出要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强基础研究,突出原创,鼓励自由探索。基础研究是当今世界各国科技竞争力的源头,加强基础研究是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重要基石和国家长期战略。


 对物质和生命系统的精准测量是科学研究和技术进步的基础。促进原创性物理和化学测量方法的发展,一方面是面向世界科技前沿,推动并启发新的科学发现;另一方面是面向国家重大需求,为自主精密测量仪器设备的开发提供技术基础。我国对于科学仪器需求迫切,加强原创性科学思想是在科学仪器和高端设备研制上达到国际引领水平的必由之路。


     基础研究需要科学精神的支撑。基础研究的典型特征是周期长、突破难,加强基础研究既是迫切需求又是长远工程。在科研和育人工作中,需要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涵养优良学风,培养青年人才“十年磨一剑,一朝试锋芒”的坚韧科学品质。多学科交叉为基础研究带来研究方法学的变化,加强学科交叉、鼓励团队合作、融合科学范式、突破传统学科边界是取得原创性科学突破的重要途径。


     基础研究具有自由探索的特点。在完善科技创新体系的过程中,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科技评价改革,加大多元化科技投入以及建设国际化的开发创新生态是在基础研究战略布局上占领制高点的关键。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基础研究在这其中更是发挥基石性和桥梁性的作用。只有提升基础研究水平,以科学技术为核心驱动力,才能引领我国全方位高水平发展。


本文由浙江大学数学科学学院、物理学院、化学系供稿,转载请注明来源。

投稿邮箱:qztheory@163.com
素材整理:李萌 李杨
今日编辑:朱辉
责任编辑:金云云 江宁宁 


往期推文:

党的二十大报告关键词解读——农业强国

党的二十大报告关键词解读——乡村特色产业

党的二十大报告关键词解读——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

党的二十大报告关键词解读——区域协调发展

党的二十大报告关键词解读——健康中国
党的二十大报告关键词解读——讲好中国故事
党的二十大报告关键词解读——科技创新体系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